业务范围
你的位置:杏悦2 > 业务范围 >
换个角度看哲学
发布日期:2024-09-02 04:57    点击次数:96

这篇文章将尽量用简单易懂文字的向大家介绍我所理解的哲学,如果有什么不正确的地方,大家随便批评指正。文章大致结构是这样的:开头介绍现代科学发展的历史脉络;其次,讲述为什么存在自然规律及人类认知的局限性;接着讲述意识与哲学的关系,着重解释一下大脑神经是怎样产生意识的;最后,论述人为什么要有自由意志及追求进步。要理清楚哲学的历史,我们可以给自己提三个问题,世界为什么会发展成今天这个样子?科学技术为什么有今天这样的成就?为什么当今主流的社会关系是西方式民主政治?当我们理解了上述问题时,我们就认知了哲学,知道了哲学的作用。

我们生活中有很多形而上学例子,用阿拉伯数字表示物体数量,植物、动物、物体的名词性定义,定义了鱼以后,我们对于鱼就有了共性的认识,认定了鱼这种动物,还有我们定义了红色、蓝色、白色…,这些就是形而上学的应用。这些定义不是真实的,只是意识对现实世界的一种理念,在这种共性理念的基础上,我们才能理解这个世界。当然,这只是形而上学的一部分。任何民族在认知的原始时期,我们的意识都是差不多的,但是古希腊为人类文明作出最大的贡献是逻辑学,逻辑学是唯一正确的认知方式。我们应该怎样保证我们思维的正确性,就是怎样根据现有条件,推出的结论一定是正确的,亚里士多德给我们举了个例子。

前提条件:人都会死;

苏格拉底是人。

结论:苏格拉底一定会死。

人都会死是大前提,苏格拉底是人是小前提,结论是苏格拉底一定会死,从这个小例子开始,人们相信逻辑推理的正确性。三段论逻辑思想,即前提、推论和结论,这一思想成为逻辑学的基础。三段论法则,即“所有A都是B,所有B都是C,因此所有A都是C”。亚里士多德强调逻辑学的目的是为了推理的正确性和一致性,而不是真理本身。形式逻辑为《几何原本》的诞生提供了逻辑基础,让人们知道了应该怎样思考才能保证结果的正确性,这个是非常重要的,不能保证思维的正确性,所有的努力都是徒劳无功的。《几何原本》即从5条共设出发,由简到繁地推演出460多个命题,建立起人类史上第一个完整的公理演绎体系。《几何原本》虽然用公理法建立起演绎的数学体系,但只是非实体存在的抽象概念,并没有和物质实体存在取得联系,毕达哥拉斯定理描述的是图形与数学的联系,也不是公理化验证物质实体的存在,图形并非物质实体,直角三角形属于概念,但是毕达哥拉斯定理及《几何原本》公理化对阿基米德应该有启发作用,阿基米德则在实体存在与公理化体系之间建立起了桥梁,浮力原理、杠杆原理等,将物理学带入科学范式,公理化体系与实体存在相互验证,即采用数学公式解释自然规律,为近代物理学起了示范性作用。我们生活当中,还有一个最直白的自然数逻辑的应用,即阿拉伯数字与“+、-、*、/”构建的公理化体系,只要我们遵从计算规则,我们所有的计算结果都能跟实物数量相对应,不以任何条件而改变。

人类在正确认知上停滞了一千多年,知道文艺复兴以后,我们又回到了正确认知的道路上来。1532年,哥白尼创立了日心说,提出太阳是宇宙的中心及麦哲伦航行证明地球是圆的这两个现实,让人们不得不陷入沉思。直接最简单的问题就是地球是圆的,人们是怎样站立在地球上的?并且引申出了人们对于物理世界的重新思考,这个问题的解决直到牛顿创立经典力学,才让大家有了圆满的解释,我们有必要理清一下这个脉络。

航海是需要非常多准确的信息的,如坐标、时间、方向…,没有搞清楚这些东西,去航海就只能有去无回,也正是因为通过对这些的探索,让人类更加清楚的掌握了各类天文、物理等方面的知识。如测定经度我们需要高精度的钟表校准标准时间,高精度钟表的制作让我们更精通了机械运动,航海需要的知识实在太多了,极大的提高了人们的认知水平。下面介绍一下为经典物理学做出巨大贡献的三伟大神。

伽利略首先指出物理定律应该用数学语言来表达,把实验引进力学,利用实验和数学相结合的方法确定了一些重要的力学定律,并提出惯性原理。惯性原理是人们对于物体运动第一个正确认识,即物体在不受外力作用时,将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不变。

开普勒总结了行星运动三大定律:所有行星绕太阳运行的轨道都是椭圆,太阳在椭圆的一个焦点上;在同样的时间间隔内,行星绕着太阳公转所扫过的面积相等;行星绕着太阳公转的周期的二次方与椭圆轨道的半长轴的三次方成正比。

笛卡尔则将代数方程与图形结合起来,建立了笛卡尔坐标系,为物理运动规律的运动公理化打下基础,这样行星的运动规律就通过代数方程进行描述,运动规律的公理化标志着就可以利用逻辑来推理行星运动的潜在原理,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公式就此诞生—万有引力。在介绍万有引力之前,非常有必要先讲一下微积分和力的定义。

代数方程研究图形的变化规律直接推动了人们关于变量的研究,而导数就是研究变量最重要的数学工具,在几何学上,导数表现为切线的斜率,在物理学上,速度是路程的导数,加速度是速度的导数…,这样就把物理量与代数方程、图形结合了起来。这里再提一句,阿拉伯数字1、2、3…采用十进制直观的表现数量,还能规律反映数量变化,有序性、规律性是阿拉伯数字最重要的特点,非常符合物质运动规律,阿拉伯数字是力定义最重要的第一条件。而微积分最核心的思想就是凡是有规律的变化关系,都可以通过积分进行定量分析,如我们知道了加速度就可以定量分析速度,知道了速度,就可以分析路程。力的定义是加在质量为1kg的物体上,使之产生1m/s2加速度的力为1N,即:1N=1kg×1m/s2 ,这实在太伟大了,将力定义为质量与加速度的乘积是非常符合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的。即所有事物都有本质和存在形式,本质是事物的实质和定义,而存在形式是事物的存在方式。将物质的物理特性用数学形式表示出来,是人类首次用阿拉伯数字结合标准化的度量单位揭示事物的本质和存在形式,用加速度与物质的质量乘积将力定义出来,实现物理量与数学公理化的结合,为力的定量与形式逻辑结合搭建起了一座桥梁,这就是牛顿最伟大的创造。力的定义是人类第一次量化了物理特性,而物理特性的量化,让人们有了定量分析运动规律的能力,从而实现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改造自然界的能力也更强了。可以这样说,没有力的定义,就没有经典物理学。在之前,已经有很多科学家试图将物理现象与数学联系起来但都没有牛顿这么成功。物理学上的成就给人类思维带来革命性影响,为理性主义找到了最强而有力的证据。牛顿借鉴《几何原本》创作了《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从而使经典力学成为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其宗旨是从各种运动现象中探究力的本质,再用力的形式定义来解释自然现象,三大运动定律和万有引力定律是贯穿全书始终的核心内容,从而解释了日心说与麦哲伦证明了地球是圆的这两个疑问。

这段文字我们讲一下现代物理学,量子力学与相对论。大航海打破了地域的隔离,而电磁波则打破了信息传播的局限,有了电磁波的发现,我们就可以实现快速交流信息,量子力学与相对论都是从光速研究开始的,麦克斯韦方程式正式登场。麦克斯韦方程组统一了电场和磁场,麦克斯韦方程可推导出所有电磁学的知识,如推导出了电磁波的速率为c,即光速3×108米/秒,爱因斯坦创立相对论就是依据依据光速不变原理。麦克斯韦方程组跳出经典力学框架的束缚,在物理上不是以力作为基本的研究对象,而是以场作为研究对象,麦克斯韦方程又是在经典力学的框架发展起来的,经典力学研究的维度是一维的,力是物理范畴内一个维度的变化量,麦克斯韦方程组则在三维维度上研究电磁波的变化量,从而开创了空间分析的新模式,在相对论中,惯性参照系是不存在。相对论更完美的解释了经典力学无法解决的问题,如水星进动、时间尺度...,宇宙是由星系组成的,其物理规律是由于相互存在,发生关系而产生的,其表现形式就是力。本相互作用的系统内,存在的物质相互影响,力是改变物质的运动状态唯一条件,保持共同的运动性质,那么本系统内的所有运动都存在参考系,那光速为什么不变?因为电磁波运动不需要力的作用,是电磁波的固有属性,就是说电磁波的运动不受小质量天体的影响。物质固有属性是不确定的,确定的运动状态一定受外部物质存在的影响。这就解释了地球为什么存在规律,这是因为我们处于太阳系引力的作用下,如果没有这个前提,那么,地球上的物理规律也将是毫无章法的,地球将是一颗流浪的星球,所有的一切规则都是建立在存在的前提之下,只要有存在,就会发生关系,而理性主义就是探索存在的关系。量子为什么存在不确定的?就是因为量子没有质量,就不会受到力的影响,进入量子世界,就像一个没有规则的社会,个体呈现自由散漫的状态,自由散漫的物质则受概率支配。我们认为存在质量巨大的天体,即黑洞,连电磁波都不能逃逸,所以我们也可以大胆假设,电磁波都不能逃逸的封闭空间存在最小的尺度,如最小频率、最小长度等,在这个空间所有物质都以此为基准,这个尺度由空间性质决定。所以,空间的维度应该以不同物理特性来区分,宇宙存在无数不同物理性质的空间,每个独立的物理空间具有各自的物理性质,不同的天体存在于空间中,也会造成空间构造的变化,空间结构的变化,物理特性也必然不同。

关于电磁波的认识是自然科学一个分水岭,经典力学的知识可以说是建立在理性与实验的传统认知上,而电磁波的认知则完全建立在抽象意识上,因为我们对于电磁波的认知构造是一种数学概念,只是我们将电磁波的特征与数学的特性完美的结合在一起,电磁波最真实的存在是人类无法感知的。康德在《纯粹理性批判》中提到:“ 世界意味着一切现象在数学上的整体和其综合的总体性,无论是在宏观上还是微观上,也就是说,无论是在通过组合进行的综合之进展中还是在通过分割进行的综合之进展中”。“如果这个世界被视为一个力学的整体,那就被称为自然。这个自然,在形容词上来对待,意味着一个事物的种种规定按照一个内在的因果性原则的联系;与此相反,人们在实体上可以把自然理解为凭借一个内在的因果性原则无一例外地相互关联的种种显象的总和”。康德哲学在电磁学上的伟大贡献,坚定了未来的物理学家与数学家寻求物理与数学的完美统一,这是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的。从法拉第发现电磁感应现象,再到麦克斯韦方程组创立及电磁波实验验证,最后到爱因斯坦相对论的问世都是建立在这个原则之上的。

两种理论其底层逻辑都是非常坚固的,是一点一点的建立的,研究物理规律有一条最重要的原则,即能够通过方法研究物质运动规律或通过物质运动规律推测物质的本质,但我们永远无法彻底的理解物质本质,只有变化的才是可认知的,这个也是人类研究事物的局限性。数学、物理学只揭示了物质世界一部分自然规律。如,我们可以通过实验知道电磁波的波粒二象性,但电磁波本质是什么?我们不知道,我们只能通过数学公式拟合已知的物理现象,如果两者越接近,那么我们就用后一个理论代替前一个理论。形式逻辑的定义与物质存在的状态如果高度吻合,符合逻辑主义、实证主义,那么我们就拿来利用。如牛顿《自然科学的哲学原理》的定义只适应经典力学的框架,解释物质的质量、运动…,在相对论中又有不同的定义及逻辑。任何形式系统都只是物理世界一部分规律,所以,认知是存在边界的,但我们可以不断地挑战这个边界。物理规律才是主体,形式系统只是一种研究物质的方法,有怎样的物质存在,就有怎样的认知方式,只要人类大脑神经足够发达,我们还可以创造新的形式逻辑去揭示物质的存在。

谈到这里,我们不妨再大胆一点,讲一下概率及群。什么是群?我们可以这样定义,存在规则的某类元素就是群,自然数与加减乘除即构成一个群,加减乘除就是规则,1、2、3…就是元素,社会团体也是一个群,人是元素,人与人关系就是规则。但我们讲物质存在最重要的特征-物质构造及对称性,群就是研究物质构造及对称性最完美的方法。如,在物理学中,晶体的对称性也可以用群论来描述。晶体的对称性不仅影响它的外观,还影响它的物理性质,比如光学性质、热学性质等。通过研究晶体的对称性,我们可以预测它的物理性质,为材料科学的发展提供理论支持。群论是特立独行的存在,是完全没有依靠传统的形式逻辑产生的,起源于人们探索一元五次方程根式解的过程,阿贝尔、伽罗瓦在群论领域做出了伟大的贡献。这个问题根源出在自然数逻辑的定义上,因为一元五次方程要有根式解必须扩域,但伽罗瓦用群论的理论证明,在规定条件下的扩域,即由方程的系数通过有限次的四则运算及根号组合而成的公式解进行扩域,但这种扩域方法无法包含一元五次的解。本质上,要有求根公式解,根组成的群是存在一定的规则的,这个规则就是方程的解组成群G必须是正规子群的的连锁形式。因为解是通过一次次扩域得到的,每扩一次域就是有一个正规子群,而且呈嵌套的方式存在。五次方程根式解问题本质是能否形成一个分解成一个接一个的正规子群,是一种经典的群对称形式。群论为我们提供了一种理解代数结构、对称性全新理论,研究群论的性质和结构,可以揭示许多数学和物理现象背后的基本规律。不同的数学工具可以帮助我们通过不同的角度度去研究物质的存在,这个也证明了物质的存在是全方位的,而任何认知的工具都片面的。微积分的创造让人类掌握了分析物质的运动规律及物质变化的内涵,而群论的发现让人类掌握了研究对称性、几何变换和代数方程的解的全新方法,在物理学中,可以用来描述粒子等物质的对称关系,群论在研究物质内部结构等方面取得突破性成就,是研究物质结构的有力工具。

为什么要讲概率呢?因为这里涉及到一个非常有趣的问题,就是无规则下的世界怎样产生大概率事件,单个个体的行为是随机的、概率的,但大量存在时却产生一些大概率事件,这就可以解释人为什么会产生意识。虽然每个神经元的活动都是随机的,但当它们以特定的方式相互连接和互动时,就会产生一些稳定且可预测的模式,这些模式可能就是我们所说的意识,正态分布很好的解释了这个问题。现实世界有各种不同的数据,但是我们从这些数据中抽样,那么抽样数据就会成正态分布。如,我们的大脑有无数的神经元,但是我们每次抽样了不同的神经元,那么就会遵循正态分布,正态分布造就了稳定意识。

上述内容都是认知论的范畴,相信因果的必然性是建立在物质世界物理的客观规律的,意识会固化这种规律的必然性,任何因果关系都是感知的产物,一个事件导致另一个事件的发生,可以通过经验、感知来了解原因、其结果并不存在逻辑的必然性。存在逻辑必然性的事件,必然是存在物理的作用,即即外部原因,而内因行为是不存在逻辑必然性,即自发性行为不存在因果关系。经典力学让我们清楚太阳系行星的运动规律,解释了太阳系内一系列事件,理解了存在因果关系的原因,一年四季、日出日落、潮汐…。但我们为什么会确立这些事件的因果联系?是因为人类通过形式逻辑定义出万有引力的存在,即通过力关联物质的相互作用。科学为什么让人信服?信服的依据是符合形式逻辑,而形式逻辑推理又满足实证主义,即事实的验证。休谟否定了因果关系,但休谟并没有深究因果关系成立或不成立的论断。因果关系存在的基础是什么?因果关系存在的根本原因是物质存在其它物质的影响,如果物质不存在其它物质的影响,那么,因果关系不成立。一件事件的因果也要受到另外事件的影响,否则因果也不成立。太阳系内一切物理规律建立在万有引力之上,那么在宏观层面可以建立一系列因果关系。但量子力学中,电子的运动则遵循薛定谔方程、不确定原理,可能是因为电子运动不受外力的作用,是电子固有属性,所以,经典物理学就来解释不通了。

存在的任何物理规律实质是物质之间存在的影响,假设在空间仅存在单个物体,那么,将不存在任何物理规律。物质之间存在了物理现象,意识才会有逻辑关系,逻辑关系实质也是物质存在关系的内在延伸。我们甚至可以大胆的想象,有怎么样的物质存在,就会有怎样的意识反馈,意识有一个属于自己的小宇宙,物质与意识是二元的,这样才能构成复杂的关系。复杂的神经系统让我们拥有了意识,星球存在让宇宙有了物理规律,物理关系的存在的根本原因是物质之间的相互作用,没有物质之间的相互作用,就不会存在物理关系,即不会存在任何物理规律。物质存在于空间,物质与空间之间有存在关系,物质与物质之间也存在关系。如果在有限空间之内,只存在两个物体或受到其它物体的影响很小,那么都可以当做二体问题来解决。二体问题本质上是一维关系,只考虑相互之间的关系。三体以上的问题已经上升到多维关系。

现在的数学体系本质上一维关系,即任何数学形式都是等价关系,只是在寻找两种物质之间的物理特性的等价量,影响小的关系只作为一个物体的作用量,让等价关系的两边增加其他关系的形式表达。三体问题已经超越了物体之间的等价关系,所以无法找到数学解析解。地球围绕太阳运转,即当做二体问题进行解析,分析完太阳与地球的关系,因为月球离地球很近,只分析月球对地球的影响,还是二体等价关系,只是月球对地球影响大,在考虑地球对月球的影响,不考虑其它影响了,仍然当做二体问题解决。在物理学上,形式逻辑的本质是寻找物质之间的等价量,如果要解决更多的未知问题,人类必须再进行一次新的思想革命。世界的存在逻辑是物质之间的相互关系及物质自我状态,大脑也存在自我状态,大脑的自我状态决定了我们认识世界的广度和深度。物质世界、意识世界多维度的相互作用,极大的提高了系统的复杂性。如果人类的思维没有升维,则一直停滞在时空维度极限,那么在这个时空维度将有处理不了的各种问题,一个根本问题的解决绝对是跨维度。有人根据万有引力公式R2推出宇宙是三维的这个观点,本人认为,引力、电磁力是跟空气、水一样的,装它们的空间是什么形状,就是什么形状,如果用就条很长很细的管子装水,水表现的就是一维,用一个很薄的平面空间,就是二维,用立体空间就是三维。同样,如果我们的宇宙是四维的,那么,引力可能就有不一样的公式。引力的形式是由于空间性质决定的,我们不可以通过引力公式,推出空间维度,有可能三维空间只是特例。

意识是非常难表达的,我的思考也可能是错误的,但我还是写下来。语言作为人类意识的输入出,促使大脑进行意识的表意与处理,使人具备了理念的力量。语言的交流实质是意识的交流,不同个体能够交流才会保证每个人的大脑不会是孤立的、静止的存在。语言的输入提升大脑的学习能力,所以语言是大脑神经进化的利器,人工智能学习也是这个道理。不同信息的输入让人产生了否定意识,产生不同的理解,不同的立场,就会产生批判的精神,在批判、合题的过程中中总结出正确理念,这正是辩证逻辑的来源。物质存在于茫茫宇宙,意识则诞生于大脑神经系统,两者是独立的,意识虽然是大脑神经的产物,但大脑神经系统也是独立的闭环系统,输入外界信息通过感官输入大脑神经系统后,大脑神经系统是独立的处理并输出反馈,虽然大脑神经系统运作机制还不充分了解,但是,大脑神经系统有一套自己的运行机制。意识是物质存在的一种理念的力量,但理念的定义是不能完全反映物质的本质及所有的特性。大脑神经系统依靠物质而存在,神经系统特殊的运行机制让其自成体系,与物质世界的机制存在本质的差别,但两者之间存在关系,意识会沉淀物质世界的存在形成共相的理解。意识存在一种自我解构的能力,即将无法理解事物的关系及规律进行自我解释,这也说明大脑神经系统是有一种自我运行的能力。意识由物质组成产生,但通过外部感知构建认知形成独立运行的体系。存在与意识就像两个集合,一个是意识集合,一个是物质集合,两个集合存在交集(共相),交集就是我们认知的理念世界,而符合形式逻辑的理念可以称为科学,不符合形式逻辑的部分则理解为意识自构。

意识遵循两个个原则:一是海森堡的不确定性原理;二是哥德尔的不完全性定理;薛定谔方程为海森堡不确定性原理提供了解释,为能量量子化提供了严谨的数学依据。这个原理表明,量子世界可能是不确定性的。大脑神经细胞在尺度上可作量子化,是可以作为意识不确定的一个依据。意识产生的根本原因可能是大脑神经系统量子化,遵循波函数坍缩,当大脑神经系统状态在某种程度上,大脑形成的波函数就会自发坍缩形成意识。坍缩形成的意识人类能自我感知,但坍缩之前是无法感知的。波函数为什么会坍缩?微观粒子量子化的存在,是不确定性,但波函数在某个特定的能量阀值时,就会产生改变,犹如贝叶斯定理是最符合我们大脑神经运行的机制。为什么我们大脑神经运行的机制是概率的?而我们有拥有如此多确定的意识,这也是符合贝叶斯定理的,因为不断累积修正了意识的概率。伟大的思想就是在神经系统的小概率事件发生,概率的神奇之处就在于哪怕接近于零概率的事件都会发生,这个也就是灵感的来源!

为什么形式系统会存在不完全性呢?形式系统解析问题的方式是用定义、用概念解释物质存在的形式。如牛顿《自然科学的哲学原理》定义了力来诠释物质的运动规律。形式系统是人类创造的产物,用于人类理解物质的存在形式。形式系统是纯粹抽象出来,只是为了研究物质、客观存在及解释原理而设计的,是逻辑自洽的产物。大胆的假设:大脑神经系统也是形式系统,也是不完全的,可能存在比人类更发达的大脑。

图灵是一个悲情天才,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个提出机器辅助脑力劳动可行性方案的。图灵1936年提出的一种抽象的计算模型,有一条无限长的纸带,纸带分成了一个一个的小方格,每个方格有不同的颜色。有一个读写头在纸带上移来移去。读写头有一组内部状态,还有一些固定的程序。在每个时刻,读写头都要从当前纸带上读入一个方格信息,然后结合自己的内部状态查找程序表,根据程序输出信息到纸带方格上,并转换自己的内部状态,然后进行移动。图灵机的设想是天才式的构想,是计算机最底层的基本逻辑,为计算机的发明打好了坚实基础。

图灵以前,人类的所有的发明创造都是在用机器代替人的体力活动,或者改变物质的运动状态,但图灵正式思考怎么样用机器代替人的脑力活动,这是具有历史性意义的。人工智能是模拟人类的认知过程,将输入的信息利用卷积神经网络提取信息的特征值,再根据特征进行判断,而卷积核犹如大脑对事物固有的特征,机器学习就是积累大量的卷积核,用卷积核与输入信息进行卷积运算,符合某种卷积核的信息就是机器认定的事物。人工神经网路是模拟生物神经,将输入信息送入处理单元(函数ƒ(×)),根据输入信息与阀值函数的运算结果,输出不同的处理后信息。根据人工智能的原理,说明现有人工智能只是用机器模拟了人类认知与思维的过程,并不等同于人的大脑神经系统,不是机器自主产生的意识,只是计算机通过大量数据和计算机算法而模拟出来的类人类行为、语言。这类行为、语言非常符合意识的特点,但不算具有意识的,只能算是模仿。以后的机器可以模拟人类已知的一切行为,只是这些都是基于数据的判断及算法设定,不是真正的生物意识。大脑神经网络是一个生物机制,生物机制存在着各种各样的影响因素,比如:基因、激素、神经细胞的死亡及修复等都会对大脑神经网络的处理机制起重要作用。大脑神经网络是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是一个有生命机制的生物体,与物质世界存在机制有差别,用传统逻辑描述静态及变化规律可能起到作用,但要研究大脑神经机制,我们需要一些颠覆性的方法。未来甚至产生硅基生命,量子计算最有可能实现,最基本的计算单元是量子比特,它是一种量子态,可以表示为“0”和“1”的线性叠加态,即 |0⟩ 和 |1⟩ 的线性叠加,记作 a|0⟩+ b|1⟩,其中 a 和 b 为复数。由于量子比特的叠加态具有不同的幅度和相位,因此它可以在不同的状态之间快速切换,从而实现更快的计算。未来人工智能的突破口可能在量子计算机,量子的存在形式非常符合大脑神经系统,可能可以无限接近模仿人类意识的诞生,但量子计算机创造的人工智能也不能媲美大脑的生物神经。任何人造的智能系统,都不可能违反哥德尔不完全性定理,大脑神经细胞组成一个系统,大脑的神经系统可能也不完全,存在神经系统无法自证的命题,人发明的形式逻辑系统是无法完全研究大脑。大脑神经系统在局限性,所以意识也存在局限性,形式系统也存在局限性,科学是形式系统的产物,也存在局限性。德国古典哲学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证明:尽管我们所有的知识都不能超出经验范围之外,但是依然有一部分知识是先验的,是不能从经验中用归纳的方法推断出来的;先验的那部分,不仅逻辑,还有许多不能归入逻辑也不能逻辑中演绎出来的东西。

神经系统最先形成的意识都是生物最基本需求,大脑神经最初本不包含任何理念,都是一种叠加态的形式存在,大脑神经系统会依据外部信息的输入而坍缩成确定的意识,即确定的意识为理念,不确定的意识是不能被察觉的,确定的意识能被我们感知。意识会不断累积、默认理念,并参与意识的坍缩,甚至编辑基因、遗传,参与人类的进化。大脑神经的生长发育又由基因决定,人类的基因也不断进化的,神经细胞是一个生长—死亡—生长的动态过程。所以,意识也不断变化。大脑神经的生长发育越发达,组成的大脑神经网络越复杂,大脑神经数据信息处理能力越强,自我解构的能力也越强大,但是,大脑神经毕竟是物质构成的,所以有物理的边界,意识也必然有边界。人看起来有自由意志,但精神分裂式的臆想只能存在于个体意念之中。叔本华说,你可以做你想做,但无法想你所想。这句话揭示了人类意识的不完全性。但是,意识也不是大脑神经网络随意塌缩而成,必然遵循某些原则。

语言是意识的输出,而理念则是意识的产物,数学语言的诞生是依靠存在与意识的拟合,即意识将物质存在的表象进行一种形式概括。自然科学的停滞,实际是逻辑分析学的停滞,逻辑分析是存在边界的。数学语言是意识与存在的桥梁,数学语言是不断深刻和复杂的,数学语言表述的存在会越来越全面,越来越系统,但也会越来越抽象。从微积分到复变函数,从矩阵力学到群论…都是数学语言变抽象的范例,我们将来可能还会创造更抽象的数学语言帮助我们理解这个世界。意识的本质将是一个谜的存在,只能不断的被求知。在物理空间内,意识的存在就是幽灵般的存在。

第六节就要回归正题了,哲学。前面小节介绍一下中国哲学,后面介绍现代哲学。

胡适先生在《中国哲学史大纲》中,将我国古代哲学定义在春秋战国,秦汉之后的思想都没有纳入哲学的范畴,这点我是赞同的。但我有不同的想法,一是胡适先生将《易》之思想纳入孔子的范畴,这点不合适,孔子的儒家思想可以不纳入哲学范畴,但不要将《易》纳入儒家思想。二是中国有哲学,但范围要缩小。个人观点,中国古代能称为哲学思想的,只有老子的道、《周易》及阴阳五行可以算是哲学,其它不能算是哲学,只能是思想。道是中国人对世间万物的本质追问,《周易》是中国人对物质变化规律的总结,而五行是物质之间的关系,这些都是非常原始的哲学,但这是存在原因的,因为我国是农耕文明,在改造自然方面,不需要深刻哲学进行指导,只需要掌握基本的天时历法指导农业生产,平时生活的指导思想也是原始的,我们是封建专制社会,统治需要的是对普通民众进行思想教导,这个给儒家思想提供了平台。中国的哲学没有发展起来,主要还是环境的原因,如果不是农耕文明,是海洋文明,我们的先人也可以建立哲学、科学体系。我们的哲学缺少逻辑与实证主义两个核心元素,而我们的生产生活(房屋、桥梁…)的指导思想只要来源于风水、命理等方面的知识,实际制作是经验的。中国的哲学在探索自然方面基本没有形成有价值的认知体系,虽然《道德经》、《周易》提出了研究事物关系的阴阳辩证哲学、五行关系,在华夏大地广为流传,但我们不得不承认这些不是实学,是经验论。

中国虽然诞生了许多伟大的哲学思想,但没有哪种哲学流派承认个人意志及物质的客观存在,而是将哲学的最高命题归结于道、易、仁等玄而又玄的概念,我们的哲学没有实体性概念,只是用一些至上的概念来解释一切。在日常的生活中,遇到任何问题都在道、易、仁哲学观念上寻找模糊答案,不找实证性答案,不解决根本原因。守旧思想为了维护自己所谓无比正确的观点,打击一切批判性观点。哲学历史上,我们没有人敢质问,什么是道?什么是阴阳?如果有人提出质疑,那么这个人将遭受猛烈的抨击,是离经叛道的,被列为异类。传承的都是引经据典,在固定的圈子打转,没有生命力。哲学不是为了供牌坊,而是为了孕育思想。在思想上我们是非常保守的,我们总觉得改变传统就是否定过去,我们害怕对过去的思想做深刻的反思,也不敢对未来做大胆的设想,只要有一点异想天开,就会遭到激烈批评,这是我们在思想领域最大的不足。黑格尔说中国没有哲学,我觉得中国是没有自由意志,封建社会统治阶级也不肯让普通百姓有自由意志,普通民众则是掺杂了《周易》的方术、鬼神为用,士绅则以儒家思想尊。而海洋文明,是一个相对开放、个体自由的社会,追求的是通过贸易建立社会关系,虽然西方也存在城堡式封建体制,但西方历史上从来没有真正意义的封建集权国家。任何已形成主流文化意识的区域,都不允许异教邪说。欧洲地理环境不容易形成大一统的封建皇朝,但都努力通过宗教来统一人们的意识形态,但还是有人突破了这个牢笼。

为什么现在美国、英国在高科技方便如此发达?就是注重哲学的作用,《几何原本》通过几条简单的公理假设构建了几何学的大厦,牛顿《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同样采用这样的体系,建立了经典物理学框架,这种思维体系是整个西方科技的基础。现代数学,现代物理学无不是从这套方法论中来的,计算机软件也是因为熟练的运用了这种方法论,一种软件建立在最基础的底层逻辑上面,在不断地进行扩张,最后形成强大的工业设计软件。图灵式的科学思维已经在美国、英国的社会得到了广泛认可,即探索一种具有逻辑性思维的方法去创造或者解决问题。具有逻辑性是最重要的,只有这样我们建立的任何大厦才是可靠的,具有可扩展性的,如果单纯的利用经验,那么,这个大厦可能会轰然倒塌。我们国人喜欢经验主义,在内心总是觉得以前这样做都没事,这样的思想是守旧的,不能创新,没有底层逻辑,也不具备可靠性。

所有的一切都源于存在与意识,所有的学问都在探索存在与意识。罗素在《西方哲学史》中将哲学定义为某种介于神学和科学之间的东西,并主张一切超越确定知识之外的信条则属于神学,一切确定的知识属于科学。而确定的知识属于符合逻辑体系的物质表现形式,而哲学为探索不确定知识提供了思想、方法。实证是人们所有思维过程的目的,实证即得到适用于一定范围的一般性物理规律,人们可以利用一般性规律生活、生产。古希腊哲学起源于人的自我意识,苏格拉底三问,我是谁?、我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这就是自我意识的追问,而我们在自由意志方面基本空白,西方哲学则兼顾了神与人的自由意志,甚至用自由意志理解神的存在。我国古代墨子哲学思想是具有现代哲学基因,存在一定的逻辑思想,但因为政治、民族等原因,墨子的思想在中国没有发扬光大。

物质是客观存在的,意识有助于我们主观理解客观的存在,有怎样的意识就有怎么的世界,意识是理解物质的一面镜子,所以意识只能理解客观世界的一部分。亚里士多德是哲学成体系集大成者,其关于事物本质和存在形式的哲学论断,至今是自然科学的一盏灯塔。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为物质世界研究建立起了基本思想框架,是近代科学研究的基本范式。亚里士多德则认为世界乃是由各种本身的形式与质料和谐一致的事物所组成的。质料是事物组成的材料,形式则是每一件事物的个别特征。事物的本质可以被定义,而存在形式是事物的存在体现,存在形式可以反映事物的本质。存在是一种基本概念,事物有两种存在方式,一种是实体存在,一种是非实体存在。实体存在是指物质实体,包括有形物体和无形物体;非实体存在是指抽象概念,如数学、逻辑等。指出实体存在具有四种因素:物质、形式、效用和目的。其中,物质是存在的基础,形式是物质的特征,效用是指物质的功能和作用,目的则是物质的存在、发展的意义。实体存在是主体,非实体性存在是内核,两者共同的存在才组成一个具有意义的物质,不同物质的存在才会产生联系。

物质与意识是需要沟通的,逻辑就是两者沟通最好的工具。黑格尔认为哲学可以规定为对事物思维的考察,也就是发现事物的本性是概念或理念,黑格尔哲学是一个辩证逻辑体系,辩证逻辑是二元论产物。形式系统学是研究纯粹理念逻辑的,即研究抽象思维的形成,用于概括物质存在的基本要素及要素的逻辑关系,研究纯粹的理念逻辑是人类意识的基本理念。逻辑是意识关于物质关联的内生物,是方法论的前兆。用大脑的意识结合物质的本质,采用逻辑系统去认知世界是人最高等的体现,认识物质的首要条件即意识形成逻辑思维:

意识-思想-哲学-逻辑学、实验验证-科学推理

黑格尔指出一切事物本身都自在地是矛盾的,矛盾则是一切运动和生命力的根源。黑格尔辩证逻辑就是人类意识探索的延伸,意识既统一,又对立,而否定意识的辩证关系,即否定黑格尔辩证逻辑。哲学产生了逻辑学,逻辑学本质就是研究意识的思维过程,形式逻辑是无法全面研究意识的思维过程,只能一窥究竟。哲学是人对待物质世界的第一态度,我们生活在一个我们自以为是的世界里,我们对对客观世界的理解是存在与意识共同的产物,而个体生命的存在一样是独立的,每个人独有自己的自我世界,每个人的内心世界也是独立的,但存在相互影响。

人们的意识与所感知的客观事物是存在一定的矛盾,而哲学不仅用来调和两者矛盾,还推动人们抽象的概括客观规律,提升认知水平。意识肯定物质存在是自然哲学的先决条件,物质存在的第一反馈是事物在大脑神经系统形成的意识。任何实体性物质都是通过名词性定义来认识的。如:人、树木、山川、河流、花草、太阳、月亮…,人具有区分事物的能力,哲学上为物质具体性分类,即是人们认知力的感性区分条件。概念是抽象的,概念不是对实体物质的,其主要是反映事物的特性,如:人具有什么特性?树木具有什么特性?…,这是物质进一步的细化,其作用是将实体物质的某一特征进行提取。在认识过程中,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把所感知的事物的共同本质特点抽象出来加以概括是意识客观认知的一种表达,并形成概念式思维惯性,而定义则是一种事物的本质特征或一个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所作的简要说明。逻辑就是在存在与意识之间寻找关系,概念、定义则是存在的理念。所谓的理性实质是人类意识对表象世界部分规律归纳、总结。

在研究事物本身以前,我们首先要研究人思维的自身,即充分了解自己的思维是否阶段性正确,如果我们研究事物的思想方法都不正确,那么得到的结果也必然是错误的。当然,在认知的初级阶段,人并不会认为思维与方法的错误性,因为有些经验已经存在很长的时间,我们并不会天然的去反思这些做法,只有人们的经验积累到一定程度,并且发现矛盾的对立时,才会思考我们的认知是否正确,这个就是批判主义的诞生。批判是提高人们认知的最重要的手段,指出现阶段人们的认知错误,最后提供一种全新的方法,解决问题,以达到逻辑的完备,这个是不断提升的过程。实证主义与批判主义永远是科学理论的两块基石,如果我们的科学理论不能够在现实生活中得到验证,那么将没有一点意义,当然,任何理论都是存在局限性的,所以必须接收批评才能完善。

时间是物质运动在意识中的交叉感,时间流逝感其实是人们利用物质运动的规律变化来描述的。任何集合、体系都存在边界,只要系统运行的不是相同的物理机制,就是不同的物理系统。运动的不确定性才是运动的本质,确定性是受到外部因素影响。物质世界与意识世界其内部的运行都是不确定的,认知的确定性是因为物质之间产生相互关系、相互作用。

不是因为物质之间的相互作用有规律,而是物质的相互作用能够被意识察觉,意识察觉之后,就必然利用各种手段去认知,在形成理念的总结,将存在进行了延伸,也是逻辑推理的第一要义,而这个是也是逻辑第一步,是一个完全的主观意志,认知推理的前提就是承认了物质存在的逻辑,而物质世界是否存在,逻辑是无法证明的,是人的主观感受。

意识的自我存在的确立是一切哲学问题的开端,如果人类没有自我存在意识,所有的行为都没有主体。笛卡尔的我思故我在,认为思考活动确认了自己的存在,但是,只有确定了自我的存在,其实我们才会思考外界,这是一个二元体系,也只有二元体系才能形成复杂、矛盾、稳定的系统,大胆假设,大脑是二元的,相互都确立了对方的存在后,再确认两者是统一的个体,正是基于此,大脑才产生了意识。哲学的进取绝对是依靠独立的精神,自由的意志,任何组织性意识都是哲学精神的实践,而意识思考世界的本源及应该怎样认知世界是意识的第二步。

任何一个哲学体系,都试图建立一个足以解释整个宇宙的方法,这个是不可能的。虽然现代自然科学体系是建立在逻辑演绎实验等基础上,但也不能,因为任何一个体系都不是完备的,我们无可奈何的走在一条不断探索的道路上。西方社会一直相信上帝的存在,其实,人作为宇宙的一部分,大脑作为生物神经构成的一个体系,是非常难于突破自身的思维的局限的,所以造成人必须创造一个神,去自洽这个认知。这个局限是物理上的局限,而人类以前所有的突破,都还是认知上的突破,哪怕是经典物理,还是量子力学,都是建立在大脑神经元组成的体系之内的,所以必然有局限性。从物理极限性的角度来看,宇宙本身的无限性和复杂性决定了我们对其的探索永无止境。宇宙拥有无限大的空间,其中的物质和能量分布、运动规律等都是极其复杂和多变的。而我们的物理手段和工具,尽管在不断发展进步,但仍然无法穷尽宇宙的所有奥秘。例如,我们虽然可以通过望远镜观测到遥远的星系,但对于宇宙的起源、黑洞的内部结构等问题,我们仍然知之甚少。此外,宇宙的微观世界也充满了未知,如量子纠缠、暗物质等现象,都超出了我们目前的物理理解范畴。我们现在所认知的所有物理规律都建立在物质与物质存在产生的关系这一条原则上。

从生物极限性的角度来看,我们的身体和大脑作为生物体,有着自身的局限性。我们的感官只能感知到特定范围内的物理现象,而无法直接感知到超出这个范围的信息。同时,我们的大脑在处理信息、存储记忆和进行推理等方面也有着局限性。这使得我们在理解和解释宇宙时,往往受到自身生物特性的影响,难以获得全面的认识。由于物理极限性、生物极限性和认知的限制,人类哲学无法完全探索宇宙的奥秘。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应该放弃探索。相反,我们应该认识到探索宇宙是一个长期且无限的过程。通过不断地发展科学技术、提高认知能力、拓展思维边界,我们可以逐渐接近宇宙的真相,更好地认识和理解我们所处的世界。

哲学不是追求某种终极目的的学问,它更多地是为我们提供一个独特的认知思维维度,帮助我们更深入地理解世界和自身。其实,人类一直生活在以思想构建的自我世界里。从原始社会开始,人类通过认知世界,积累了基本的生活和生产经验,这是思想发展的基础。随着社会的进步,人类逐渐掌握了农耕经验,对自然有一定的改造能力。掌握逻辑与理性之后,人类能够更深入地理解和改造世界,这是一个不断进化、不断完善的过程。现在人类进入了改造思维的阶段(即AI),人类开始有能力构建和使用思考模型来代替一部分自我思考,这不仅提高了思考的效率和准确性,还为我们提供了更多解决问题的可能性。但是,如果有一天人类可以控制智慧,那么就预示着人类进入了衰退阶段,那么离人类的消失就不远了。任何生物它都是有生命周期的,人类消失也并不可怕,这就意味着会有新的生命诞生,新的智慧诞生。我们为什么一定要把人类的存在当做一件非常伟大的事情呢?难道我们就不可以把它当做是一件非常正常的吗?人类把自己看成非常伟大,认为自己会永远的存在下去,其实跟个人害怕死亡是一个道理。

现在哲学已经没有任何实质性建设,无数的现代哲学家在不断地内卷,任何组织,在一个封闭性的空间中,认知、创造没有了可延性,那么在有限的资源中,这个组织必然会内卷、停滞。在如此时代背景之下,如果人类不能再次通过新的认识、新的方法去认识宇宙,那么我们现在所有的努力都是不断地内卷。事实,人类几千年历史,从来没有停止过内卷。在没有突破现有理论的情况下,我们对世界很难再有革命性建设,人类又进入了后现代玄学主义,又开始相信上帝创造了宇宙。所以说现在有血有肉的哲学已经死亡,罗素撰写的《西方哲学史》是西方哲学的墓志铭。

这是最后一节,这里只有自由。生命权、自由权是人生最重要的权利,并且两者同等重要,没有自由权,生命权没有任何意义,自由权是人获取人生意义的首要条件。因为只有在自由的前提下,才可以选择自我存在的过程,而社会的规则其实是限制自由的。宗教、神学、玄学是人类文明的三个基本要素,在文明的路上,并不存在什么文明的转折点,不同的名族一直走在不同的道路上。中华文明受制于环境、历史等各方面的条件,没有产生现代科学。西方文明在经历了黑暗的中世纪后,随着文艺复兴、大航海时代的到来,却孕育了现代文明,有其必然的因素。中华民族以前处于比较封闭的地理环境及封建专制社会,无论诞生何种文明,文明到达何种程度,我们都不必自卑,现在要敢于自我解剖才能不断进步,但如果我们还固步自封,不敢勇于探索文明,那么落后只是时间问题。虽然《道德经》、《周易》、《墨经》等存在辩证主义哲学思想,但随着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我国政治、经济体系彻底转为封建社会,从这时候开始,中华民族就开始没有了自由意志。地理环境容易形成统一的封建皇朝,所以才造成儒家独大的现象,一旦封建皇朝一统,马上让有不同意见的人闭嘴。鼓吹圣君统治、王权思想,骨子里有一股“谁反对、就打到谁”的狠劲,不允许质疑,更不允许批判,谁说传统文化不好,谁就是汉奸、走狗。从来没有把社会的建设建立在规则之上,而是寄托在明君之上。还有一个重大问题是不承认个体的独立性,我们的政治理想的终极目标都是构建大同世界、天下为公的社会秩序,为了这个目标,就不断抹杀个体,让个体服从集体,而我们所有的正统思想都在维护集体主义,教化个体怎样在集体中发挥力量。我们的民族现在依然还是处于一个历史的过渡阶段,普通群众的思想并没有得到太多的改变,在广大的农村,命理、风水等封建文化依然是非常盛行的。但随着自媒体的发展,群众的思想又遭到激烈的冲击,造成我们现在社会的割裂现象非常严重。所以,非常希望我们的民族能出现像黑格尔、康德、孟德斯鸠等这样的伟大思想家,给我们民族一座新的思想灯塔。

人类文明为什么要进步?很多人想到的第一个原因就是改善人类生存环境,提高生存质量,其实,这只是次要原因。人类要保持不断进步的主要原因是要用文明对抗野蛮,如果人类社会不进步,一直在一个封闭的社会环境,人类社会将是一个对内剥削的专制社会。在一个封闭内卷的社会环境中,只要是正常智力的人群都能掌握现有知识,没有人为社会进步作出突破现有知识就只会成为统治者奴役普通群众的工具,普通人将成为被剥削对象,只有文明才能给普通人上升通道,维持社会平衡。人类的历史已经证明了这一点,黑暗的中世纪、偏激的原教主义、中国历史不断的王朝更替、两次世界大战等。所以,只有不断发展的文明才能战胜野蛮,正义战胜邪恶,人类才会进步。任何时期的社会生产力都无法满足社会的无限欲望,作为社会的人、国家、公司…都是存在无限欲望的,无论任何一种社会制度,都无法做到公平分配。当一个时期的生产力正处上升期时,当时的社会制度是可以解决社会矛盾的,但生产力停滞时,社会关系必然紧张、内卷、破裂、重构。人类会不断地创造新的社会规则,以便人类可以更好的在这个世界上生存,但任何规则,只要长时间过后,必定出现各种问题,最后被新的社会规则代替,这是社会发展最重要的规律。任何社会制度,都不可能完美的融合人性,人性也会不断寻找社会规则的破绽,达到自己私欲。只是好的社会规则,能够长时间的推动社会的进步,最大限度满足人们的物质需求及精神需求。这个社会最不正义的就是建立一套社会规则把绝大部分人束缚住,而让少部分人受益。正义的社会秩序是尊重人性,制约霸权,建立推动生产力发展的社会关系。卢梭认为,生产的发展和私有制的产生,使人类脱离了自然状态,是人类社会不平等的根源。但随着自然科学的发展,人类社会不平等性将不断加深,这是因为自然科学的发展造成社会知识复杂化,人必须通过教育来掌握科学技术,这样会造成人能力的巨大差异,人类社会不平等的裂痕将越来越深,社会财富的分配永远是人类最大的痛点,人类可能永远无法克服。群体社会最主要的矛盾永远是资源分配制度与生产力之间的矛盾,生产力滞后无法支撑复杂的社会关系,必然导致个体生存压力变大。而阶级社会本质上是关系社会,关系社会必然会导致社会关系越来越庞大,最后生产关系破裂,保持社会稳定最重要的因素是社会关系不断调整,与生产力挂钩。但是,生产关系是人为的产物,既得利益者是不可能根据生产力调整生产关系的,有可能生产力已经发展了,但生产关系没有变化。因为生产关系要调整,首先要有伟大的思想家进行理论框架的设计,还要有人去实践,最重要的是旧生产关系的既得利益群体认识到生产关系变化的必然。

一、西方政治哲学起源于古希腊,结合了基督教神学及人的自由意志、权利、义务等元素,开创了现代西方政治理论,西方政治学是高度尊重人的自由意志,社会关系通过契约来维持,公共权力是公民赋予政府的,必须进行制衡(即三权分立)。社会的构成首先要循序人的本性,不讲人的本性,而只讲唯物必定是没有灵魂的,而人的本性单纯的通过教化是无法实现进化的,只有通过制约,才能实现人与人之间平衡。西方社会秩序的本质是建立在契约之上的,不是建立在道德规范上的,道德规范之适用于血亲关系建立的小集体,不适用于独立的个体关系。专制的社会制度从来没有逃脱宿命论,必然走向灭亡,人只会沦为历史的实验品。其实生产力不能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完全是由人的意志决定的,如果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的发展,那么社会就会出现问题,如果能够适合生产力的发展,那么社会就会发展的越来越好。好的生产关系,既能实现新生产力代表的利益,又能实现权力的制约,更能照顾底层民众的基本生存需求。为什么有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错觉?因为科学技术发展,改革者通过先进科学技术,打破旧经济结构,掌握国家的话语权,实现了社会制度的改进。只能说生产力的发展有推动的作用,但不是决定作用,决定作用的是人自由意志。以人的基本权利为基础,建立王在法下的政治理念,社会约束以契约为根本,契约的基本点是尊重自由意识,又使人性的恶念无法实现,如果有人做了,那将受到法的审判。无论哪个民族其实都是在这条神权、君权这条道路上,而追求人权则是在否定王权基础上取得的。让民众遵守神权、王权,在制度设计上只有一条准则,即保障既得利益者的权利,而尊重人权则有很多准则,损害了既得利益者的权利。人是自私的,都会想尽一切手段,维持自己的地位,那么,制衡则成为难点。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成就,不是现代科技,而是把权利关进笼子,因为人自身因素的差别,不可能先天平等,但社会制度的设计必须后天公平,这个也就是柏拉图《理想国》花费大量篇幅讨论正义的原因。在需要新的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时候,既得利益集团又利用意识工具维护自己的利益,任何社会团体形成了意识形态时,要改变是非常困难的,需要漫长的过程,特别还需要社会主导力量的推进。社会关系自然的要配合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关系是人的自由意志决定的,如果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的发展,那么社会就会越来越落后,如果能够适合生产力的发展,那么社会就会发展的越来越好。好的生产关系既能实现新生产力代表的利益,又能实现权力的制约,更能照顾底层民众的基本生存需求。如《理想国》关于正义的阐述及社会制度的构建,孟德斯鸠的“三权分立”及关于人类善恶的辩证论述等等,都是先人为构建一个自由平等的世界所进行的哲学思考。如果整个社会的群体性意识将社会价值定义为获取权力与金钱,那么无论社会制度看起来多么完善,自私的人都可以找到漏洞获取利益。另一个极端是社会意识被渲染的无与伦比的美好,国家制度却设计成为利益链条。

人类最宝贵的是认知,即构建良性社会的意识形态及改造自然的科学技术,而其他都只是利益的手段。

凡研究一民族之文化,必须深入了解构成这种民族文化背后的底层逻辑,理清其脉络,方能学有所获。在人类文明史上,诞生了无数的民族文化,如古埃文明、古希腊文明、古印度文明、两河流域文明等,这些文明因为地理环境的不同,造成人的认知也不同,文明的底层逻辑也不同。底层逻辑是指从事物的底层、本质上认知事物的最基本思维。一个民族的文化是真的会逐渐消亡的,只是我们在短时间内感觉不到而已,文化在不合时宜的时候会慢慢退场,因为相信这种文化的人越来越少,这种文化的影响力就逐渐消失。如果只是一种风俗,或者某区域的生活方式,那么很容易被同化。特别是这种文化在底层逻辑构造就出现了问题,缺乏了挖掘的深度,哪怕再多的受众群体,也会消失,而文化的深度、广度也需要大师级人物去继承、挖掘。怎么处理传统文化与现代科学的冲突是我们必须重视的问题,我们要做到既继承传统文化,又要批判性看待传统文化,更要开放性探索现代科学。500年来,由于时代的冲击,很多民族文化已经逐渐消亡,或者说虽然保留民族生活习惯,但思想意识已经有重大改变。特别是在社会在工业化进程中,强大的工业化能力摧毁了无数游牧文明、农耕文明,如印度安人。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信息交往频繁,人的思想也会逐渐的被人控制,如手机的各种App。

世界文明的进程将是逐渐融合的过程,理想的方式是和平的演变,但也可能出现战争。随着世界发展,国与国之间的综合实力、军事实力必然会存在维度差别,弱国很难逃脱被同化的命运。特定的文化主体如何在这个大的趋势过程保持自己文化的特色,这是一个值得考虑的问题。任何文化主体首先要承认,文化是发展的,必须不断地吸收新鲜的血液以提高本民族文化在社会中的认可度。最重要的是本民族的文化能够推动社会生产力的进步,或者文化内涵适合社会精神文明发展的需求,如果能做到这两点,生命力是可以得到保证。如果能够不断吸收先进的文化理念,发展教育,任何民族都还有可能引领时代的发展。现阶段,社会已经相当发达,正确处理客观存在与个人意识的关系,是推动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只有充分发挥自由意志,我们才能进步。民族文化一定要具备外延性,没有外延性的文化,必定是内卷,对内剥削。

人人都在宣传适者生存的理性主义,实质就是傲慢与偏见。如果这个世界人人都追求理性,那么现代人文哲学会变的非常冷血,没有任何的人文关怀,人类将变的非常自私,所有的行为都是利己行为。文明社会必须是保证底层群众的正常的生活、医疗、教育需求,如果不能做到这点,那么将是灾难。在自然科学上我们要保持理性主义态度,但人性上我们不能够绝对的理性主义,我们要批判人性上绝对的理性主义。任何人都无法决定今后社会的发展,但无论哪个时代,我们都要呼唤时代的正义,如果所有人都崇尚权力、资本,那么离末日就不远了。

社会意识具有很强的传递性、继承性,短时间内是很难实现改变的,但总有人来回正确的轨道上来。我们要警惕自证式思维,就是群体或者个体为了证明自己而设想的意识形态,自证式思维违背了生物的基本属性,即生物的多样性、差异性,对人类最大的威胁也是自证式思维,二战时的日耳曼人、犹太人都在自己证明自己是世界上最优秀的民族,这个是非常危险及错误的。无论是生物也好,群体社会也好,只有多样性、差异化才是稳定的基石。人类社会其实一直在和生产力、权力、资本做博弈,调整平衡角度,以此达到社会的稳定。自证式思维是人类的第一个问题!

生产力进一步发展,存在导致劳动力过剩的问题,劳动力过剩,既得利益群体又不肯分享自己的利益,那么斗争是必然的结果,斗争是阶级的产物,利益是市场的产物。智能时代并没有扩展人类的生存空间,反而压缩了部分人的生存空间,与工业革命、信息革命还是有区别的,这两者创造了就业岗位,而智能社会是减少就业岗位,人类有可能进入只要很少人口进行劳动,那么人类有可能进入精英化社会,会不断提高教育门槛,这是人类以后面临的第二个问题!

基因的不断重新组合是生物多样性的必要条件,也重塑了部分社会关系,如果人类的基因不是随机组合,将形成基因霸权,那么物种也将必然灭绝。基因组合与量子力学的底层逻辑是一样的,必须是概率性及不确定的,如果上帝是可知的,那么人将成为上帝。人的诞生一定要随机的,生长发育也是要不确定的,生命的起源的第一原则就是随机性,这是人类生存的第三个问题!

有人类以来,就有先贤就思考人类社会应该如何存在,设计了很多看似多么完美的社会制度,最后都成为人类自我奴役的手段。人类的一切社会行为都是竞争性行为,探索自然界,是跟自然竞争,向自然获取资源,但向自然竞争的行为是外延性的,而人与人之间的竞是剥削内卷的,而求知是第一正义行为。人类今后生存发展面临的所有问题,就是不能建立封闭性社会制度,一定要具有外延性,不断探索未知世界。

一句话—少搞同类,多探索自然。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